經典集結主題: 不確定年代的生涯導航
生命的目標,需要有一個大的方向,作為自己永恆的歸屬。
能夠建立這樣的目標,人生不管是短或是長,都是非常的有尊嚴。
~聖嚴法師
隨著工業4.0的發展,產業的革命帶來了職場劇烈的變化,不確定成了常態。生涯發展領域的學術典範為了因應這種巨變,也從初期的職業輔導轉向中期的生涯教育,進而邁入後現代以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為主導的生命設計(life design)。不確定的時代如何進行生涯導航,理論的縱深從個人、家庭、社會延伸到文化,新興的論述拓展了諮商心理學的範疇,各種諮商取向也不斷挑戰著生涯諮商人員。這十年來本刊有關生涯研究的主題也大多反映出這種趨勢,大約可歸納為以下五個主題。導讀人在每個主題之下首先針對相關主題略加引介,然後說明原創作者主要的發現與貢獻。
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
敘事諮商對於生涯不確定的看法與傳統特質因素論有很大的差別。生涯未確定被敘事取向視為是一個正常的反應,也是一個發展性的經驗。凡故事敘說者必有其難忘的事故。在不確定的停頓中,當事人有機會回顧生活,從故事中發現新的身分認同,進而掌握其生涯主題(career theme) 。生涯未確定雖然發生在「失去其原有的生涯位置」與「尋找新位置」的轉換過程「之間」,也使得當事人從這個「之間」的混沌機遇裡,有可能重新賦予生命意義。
蕭景容、徐巧玲(2011)的研究即在於探究從「與己關係」、「與助人者的諮商關係」、以及「與重要他人關係」等三個層面,理解八位生涯未確定者接受敘事取向生涯諮商的效果。首先,在與己關係層面的發現,包括了覺察影響的生涯因素、重拾生命的主導權、自我價值感的轉變、新的覺察與洞察、談不愉快往事的抗拒到豁然開朗、方向與目標的釐清帶來積極與正向的行動力。其次,在諮商關係的部分,當事人感受到的諮商心理師與諮商關係、當事人認為諮商心理師有效的諮商技巧等。最後,在與重要他人關係層面,當事人對於重要關係對生涯決定互動模式產生了覺察,以及理解因覺察帶來的接納與關係轉變等。
優勢中心取向的生涯諮商
生涯諮商的目的除了協助個人進行適當的生涯抉擇,也關注如何提升目前的生活品質,創造職場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王玉珍的研究團隊聚焦於以優勢中心取向為導向的生涯諮商方法,在生涯諮商的領域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這個方向結合了正向心理學的理念,十分值得鼓勵。該團隊的研究對象的年齡分布跨越了青少年與已婚的職業婦女,累積了豐碩的成果。
王玉珍(2011)探討優勢中心生涯諮商方法對提升國中學生幸福感和生涯發展的立即與追蹤的成效。優勢中心生涯諮商策略包括探索內在需求、未來目標,到優勢特質的建立與敘說,以及連結行動與計劃等。研究採量化實驗設計方法,結果發現優勢中心生涯諮商方法有助於國中學生提升幸福感受,但對於生涯探索、生涯感受、生涯信念與生涯行動等生涯發展情形沒有顯著影響。由於進行研究的時間,正好是學生處於即將升學、就業等眾多不確定的抉擇中,對未來或生涯發展面向仍會有緊張、焦慮或不安的生涯感受,影響了實驗的效果。另一個研究(王玉珍、田秀蘭、朱恵瓊、葉寶玲, 2011)採取優勢中心取向生涯諮商之諮商歷程,探討年齡介於 28 到 47 歲之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涯困擾議題。據當事人的反饋,連結與應用、轉化信念解構視框、清楚架構、幫助聯想覺察、真實讚美與一般化技巧、自我坦露以及鼓勵嘗試與意見提供等諮商介入技巧,起了相當大的治療效用。
生涯代間傳遞
西方的生涯發展理念,從傳統的特質因素論到後現代的生涯建構理論,長 久以來重視「自我意識」的覺察、開展與實現。這種個人主義的文化思維模式以自我為焦點,採取由自身內部向外關照的取向,生涯實踐主要在於彰顯個人內在的資質,強調適性發展。反之,東方深受集體主義文化思維影響,強調個人實踐的目標是由自身外部向內的關照取向,個人必須同時考慮在家族、社會與文化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生涯夢想。這是一種屬於華人關係主義與西方個人主義並存的「雙文化現象」。
在台灣,醫師家庭對世代間生涯影響的故事時有所聞,代間的親子互動究竟是「如何」影響到個體的生涯抉擇?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題材。顏姿吟與連廷嘉(2020)的研究探討醫師家庭世代之間生涯代間有哪些傳遞的模式。研究參與者是一個台灣醫師世家的三代家庭成員,其中祖父與父親這兩代均為醫師,孫子輩則為醫學生。結果發現台灣社會對醫師生涯偏愛有文化特殊性,醫師世家子女之生涯抉擇歷程是社會、時間,與空間等三維影響的結果。研究進一步發現生涯代間傳遞包含社會模式與親代模式等兩個相互影響的模式:社會模式塑造卓越意義,影響個體的認同。子女覺知父母價值觀後、或認同此「社會卓越」後,直接或間接抉擇醫師生涯。親代模式父母接受「社會卓越」後,認同與凝聚家庭共有意義,不斷迂迴傳遞職業正向訊息,孕育自家之助人利他的「獨家意義」,影響並穩固子女認真學習生涯所需技能,加速了子輩生涯抉擇的時機點。
東方緣觀與生涯發展
「緣」,是一個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卻又參雜著濃厚宗教色彩的構念,向來難登諮商與心理的學術大堂。實際上,這個現象長期存在於華人文化中,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隨緣、攀緣、緣分或機緣也都成了老老少少不加思索的口頭禪。「緣」的確是一種東方獨特的解釋「關係」(人與物,人與己,人與人,人與天)的方式。早在1988楊國樞先生的第一個有關「緣」的研究中,「緣」被認為是華人心目中的一種命定或前定的人際關係,帶有很強的宿命觀。從世俗的角度來看,緣起緣滅被廣泛的用於解釋關係中的悲歡離合,可測與不可測,為華人維持人際關係的和諧和處理矛盾衝突,提供了一個象徵性的解釋。聖嚴法師說,哪個地方「緣」成熟了,我就去。輕鬆的語調,其實有著深刻的內涵。就現代人而言,存在我們認知構念中「緣」的現代特性為何?「緣觀」對於現代人的生涯發展有何影響?相當值得探究。
李迪琛與金樹人(2018)探討緣的特性、緣在生涯發展中的功能及其對生涯發展的影響。研究對象來自於中國大陸赴澳門讀書的研究生。這些研究參與者主修法學、教育學或心理學,為何不在大陸地區深造,老遠跑到澳門讀研究所,他們如何看待「緣」?緣分的故事如何影響了生涯選擇與發展?研究發現在緣的特性方面,「緣即變易」包含緣的「不確定性」與「複雜性」,一方面體現緣無法預知、無法控制的特性,另一方面體現緣的主觀性與特異性;「緣牽一線」包含緣的六個特性,它們落在生命的各個點,以緣為線,將人生的點滴串連。有時默默牽引,有時及時促進,它或許會意外的打開人的心門,展現更廣闊新奇的世界,一路向前;「緣來如此」包含緣的「有限性」、「適配性」、「能動性」三個特性。緣在生涯發展中的功能有「以緣補缺」;「創造轉變」;「維持穩定」;「警醒提示」;「引導成長」;「整合經驗」。緣對生涯發展的影響主要在工作實務和自我成長兩方面。工作實務方面的影響,包括(1)走出生涯困境;(2)獲得適配的工作機會;(3)在生涯實踐中豐富自我,追尋理想;(4)激發天賦,完善工作實踐體驗;(5)增強對工作實務的認識,進一步明確生涯目標;以及(6)學習提升自我能力,促進生涯轉換與發展。其次,在自我成長方面的影響,包括(1)深化對自我的反思與認識;獲得自我的成長;(2)增強開放性,獲得深刻的精神體驗;(3)增強情緒調節能力,促進生涯轉換與發展;以及(4)圓滿心願。
意義、目的與召喚
現代人的生涯起跑線不僅被迫提前,起跑之後的擺幅之大也難以想像。大學伊始,他們必須知道自己是什麼人,會選擇什麼工作,盡快由學生身分轉變為社會新鮮人,規劃個人發展軌跡。隨即在職場內外創建和實現新的社會角色,從員工到店長,或同時必須兼顧父職或母職,急迫的發展任務都要指向如何適應轉變。而生命在一個又一個生涯發展任務的完成中不斷推進,在後現代這種不穩定和不確定的世界裡,意義的發現、目的的澄清、靈性的召喚似乎才能回答「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安身立命。最近幾年有幾篇論文分別針對相關議題諮商模式的建構、量表的編製以及生涯目的感之影響因素與發展歷程等進行了研究。
田秀蘭、朱惠瓊、鄭曉楓、楊淑涵(印製中)的研究在於建構中年女性教育人員生涯「意義提升模式(RAISE-up model)」。透過此歷程模式,由助人者與當事人的關係建立開始,進入協助當事人覺察個人生命主題,催化當事人頓悟個人生命經驗,並藉由經驗中的意義理解而產生優勢能量,賦能個案並協助其延伸面對未來的行動與規劃。在生涯召喚的評量工具方面,「成人生涯召喚量表」(王玉珍與吳清麟,2017)所建構之量表包含興趣熱情、存在意義、助人利他與超越召喚等四部份,研究顯示本量表具有不錯的建構效度及效標關聯效度。王玉珍(印製中)探討青少年生涯目的感之影響因素與發展歷程。發現影響生涯目的感發展的因素,整體可歸納為家庭影響、學校影響、楷模影響、自我內在、現實與成長體會以及意外機緣因素。生涯目的感帶來的感受與影響包括生活重心與歸屬、感受正向情緒、增加行動探索、以及產生未來方向。生涯目的感發展歸納為接觸啟蒙、嘗試回饋,關注評估,初步承諾,以及具體承諾/多元開展等五個階段,研究中進一步提出了生涯目的感發展的動態歷程發展模式。
未來的研究趨勢
綜觀西方新興的生涯發展理論,焦點都集中在如何面對生涯的不確定性。極小概率不可能發生、實際上卻無限擴大的「黑天鵝效應」,大概率看似不太容易近身卻來得令人猝不及防的「灰犀牛效應」,起始變化細微而衝擊力強大的「蝴蝶效應」,這些林林總總不可測的危機事件,在醫病、政治、金融、商業、教育、氣象、科技各個領域不斷的出現。就大趨勢看來,全球化的浪潮逐漸消退,反全球化的單邊主義興起,加上新冠病毒肆虐的走勢起伏不定,現代人的生涯發展面對的議題也是空前。此外,從文化的特殊性考量,華人獨特的生涯難題泰半來自於難以兩全的「雙文化困境」。兩岸四地接受西方價值觀影響的進程雖有快慢之分,如何在「維護和諧的華人關係主義」與「獨立自主的西方個人主義」之間維持建設性的平衡,也是華人生涯發展過程中不同年齡層均無法迂迴走避的挑戰。這些後現代的生涯議題開拓了生涯學界的研究縱深,希望本學報在不久的未來,不斷的能有發人深省的生涯研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