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學報  回首頁
Apycom jQuery Menus
01卷期 出刊日期:1967年4月
人類交替學習之腦電波的實驗
    作者: (Chun-Hsing Chang) 張春興
研究論文

本實驗研究之目的,在使用腦波儀(Electroencephalograph,簡稱EEG)以探求人類Alpha型腦波,在古典式交替學習(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設計下,構成各種交替反應的可能。研究包括三個相關的實驗:(1)光刺激變化時對Alpha波節律活動的影響;(2)Alpha波交替反應的建立;(3)在節律光刺激下定向反射(Orientation refles)現象的形成。參加本實驗之受試者,均爲師範大學男生,共計36人;期在人年齡均在18至24歲之間,腦部無疾病,且無視聽覺障礙。本實驗所用之儀器,以美制之Offner Type T Electroencephalograph (8 channels)爲主。聲刺激系由一聽力計(Audiometer)發生聲音,經由耳機傳與受試者;其強度以能清楚職到爲限。光刺系由置於受試者面前之電燈發出,其強度變化在4.5至100 Watts之間。電極連接技術以雙極誘導法(Bipolor technique)爲主,單極誘導法(Monopolor technique)副之。誘導區域以腦枕葉(Occipital lobe)與顳顬葉(Temporal lobe)爲主。

由上述三實驗所得記錄,經統計分析後,獲得如下之結果:

一、光刺激消失後,Alpha波的復原時間(Recovery time)遠較刺激開始後的抑制時間(Blocking time)爲長。在100次試驗中,抑制時間的平均值爲246msec,標准差爲41msec;但復原時間的平均值則爲1061msec,標准差爲249msec。

二、光刺激消失後,Alpha波復原後的頻率,較之光刺激前,有顯著的增加。在50次試驗中,光刺激前的平均值10.84c/sec,標准差爲0.86c/sec刺激後的平均值則爲11.86c/sec,標准差爲0.84c/sec,平均增加率爲9.34%。

三、交替刺激(聲)與非交替刺激(光)之間的時距(Interval)爲500msec。至1秒時,兩刺激平均相隨出現7次後,即可見到同時交替反應(Simultaneous conditioned response)。惟所得之交替反應不甚穩定,多半在4至5次無增強(Reinforcement)的試驗中,即出現消弱(Extinction)現象。

四、若交替刺激與非交替刺激之間的時距拉長到5至10秒時,兩刺激必須相隨出現40次以上,始可見到延石交替反應(Delayed conditioned response)。此種交替反應極不穩定,停止增強後2至3次的試驗中,即可出現消弱現象。

五、在節律光刺激下,經過較長的時間(約在30秒以上),Alpha波對光的反應,會産生定向反射現象。即光刺激此時已失雲抑制Alpha波活動的作用,而使Alpha波對光産生了適應現象。本研究中之實驗三果顯示:若節律光刺激的頻率接近Alpha波的頻率時,定向反射現象就較易出現。由於定向反射現象的産生,可知光刺激對於Alpha波的作用,似不能單純被視爲是一種非交替刺激。因此,Alpha波交替反應的形成後的消弱及增強兩者,似亦不能純以Pavlov氏的交替學習原則,獲得完滿的解釋。 


下載




中國大學生在艾德華斯氏個人興趣量表上之反應

Copyright © 2024  教育心理學報 網頁造訪人數:449190
地址: 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台灣師大心輔系
電話:(02) 77493757 傳真:(02) 23413865
聯絡人:李和青 聯絡方式:t05002@ntnu.edu.tw
All rights reserved. BEISU 開發/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