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學報  回首頁
Apycom jQuery Menus
46卷3期 出刊日期:2015年3月
外遇與分裂:一位男性外遇者的經驗詮釋
    作者: 許皓宜、李御儂
研究論文

 「分裂」的心理狀態是客體關係理論中十分重視的議題,指的是嬰兒從出生以來,感知到重要他人及所處環境時好時壞,所產生一種「好壞分裂」的矛盾與衝突感。在嬰兒的認知還不足以理解重要他人為何有時生氣、有時高興的時期,會習慣將某部分的感覺與特質排拒出去(通常是壞的感覺與壞的特質),以保護自己不受外在干擾這個排拒某部份感覺與特質的歷程,客體關係理論稱之為「分裂」。研究者在從事婚姻治療的臨床經驗中,發現「分裂」的心理狀態及整合與否,對伴侶之間的相處甚為重要;有重複性外遇的婚姻關係,更深受此心理狀態所擾。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深度訪談一位男性外遇者所得之敘說資料,透過詮釋現象學的分析方法,與客體關係理論中與「分裂」議題相關之文本進行探討與對話,深入分析:男性外遇者如何透過婚姻關係中的外遇經驗,來整合內在的分裂性情感以及外遇關係中,具有什麼樣的分裂心理現象。研究結果發現,男性外遇者的分裂性情感包含四個面向:1. 在成年親密關係中,感受到外在客體好壞的分裂;2. 在外遇經驗中,感受到自體好壞的分裂;3. 在外遇經驗中,體會本我與超我的排拒及衝突;4. 在外遇的掙扎中,喚醒原生家庭未代謝的分裂性情感。在整合分裂性情感上,亦有四個相對應的歷程:1. 從足夠好的性經驗中體驗好壞情感之整合;2. 在被視為恆常客體之對象身上感受到好壞經驗的整合;3. 接納配偶身上的母性形象與超我形象;4. 覺察原生家庭未解議題在生活中的延續,開展內在客體關係的和解。研究者認為,外遇事件可視為內在分裂情感的行動化,在外遇後的婚姻重建實務工作上,並不能只看到被外遇者的創傷與失落,更要協助外遇者體察這種破壞婚姻的衝動來自何方;此外,「性關係的重建」也許是對婚外情治療具有關鍵力的重要元素,促使早年與原生家庭之議題浮出意識層面,得以被夫妻雙方所處理。



下載


關鍵詞: 分裂、外遇、客體關係理論、詮釋現象學

Copyright © 2024  教育心理學報 網頁造訪人數:510214
地址: 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台灣師大心輔系
電話:(02) 77493757 傳真:(02) 23413865
聯絡人:李和青 聯絡方式:t05002@ntnu.edu.tw
All rights reserved. BEISU 開發/設計